【学习强国-南京学习平台】南京智库 | 保持美育工作定力 提升“美商”“德商”

2022-03-24来源: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作者:邱爱金供图:审核人:张钟勤发布人:孙吟吟阅读:34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20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做好学校美育工作,是事关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大事,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使命。这就需要教育者要有做好美育工作的教育定力,敢于和善于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不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观念流俗所左右。我们要以此为方向,继续探索建立更为完备的大学美育评价制度、美育质量监测和督导制度,真正把大学美育工作开展情况,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学校、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大学做好美育工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更好地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一,凝炼并提升大学美育中“价值本位”的核心理念。美育立足于作为审美主体的“价值本位”,是一项旨在“铸魂”的人文主义工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全面和谐地促进每一位学生洋溢活力的身心成长,铸就其一生持续发展的健康人格。其中,提高每位学生主体的“审美商数”(即审美能力的综合性概况),就是美育的基本目标和任务,通过“审美”和“创美”来洗礼学生主体——美育的时代理念正在于此。对于大学而言,美育与德育开展的形式有共通之处,让大学生都能接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并从中获得艺术实用之外的道德价值和思维价值,应该是大学美育追求的目标。

第二,自觉地创造铸魂在先、全面贯通的美育内容和评价。美育课程虽然包括美学理论课和艺术技能课两类,但美育的课程覆盖应该超越普通的课堂边际,“审美”的内容与“创美”的范畴,更是遍布大学校园的一切时空,需要教师“点亮”学生的审美之眼、放飞其创造美的渴望。美育的过程需审美主体的灵魂始终保持宁谧的清醒与活力迸溅的激情,教师则是履行使命的“创美唤醒者”——这就是贯穿美育内容的最高教学理想。同时,努力融通一般“量化评价”与发展性、激励性和多元性为特征的“质性评价”,使审美、创美和教师前瞻性的激励真正融为一体。

第三,注重更新美育原则、方法与落实课时。我们常常龟守在“城居”中而不能发现和体验“身边的美”,其后果导致对审美“发现”与美育原则和方法创新的遮蔽。审读“身边的美”,并不仅仅在于对课程与课堂内外边际的精确把握,而在于刷新美育的原则和方法。在美育原则上,“创美”观念领先、激情意境融通、拓展想象空间——这应是超越课堂、横跨学科的美育通则。在美育方法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则是其潜隐化、渐进化和细微化诸特征,值得涵咏;而开展走向野外、投入自然的活动,更是有助于学生与大自然的美丽景观相亲相拥、融为一体,从而获得对“天地大美”最鲜活、最亲切的直接体验。另外,学校具体落实美育的课时,最简洁的办法是将目前美术、音乐等技能课合并且扩展为必修课“美育与艺术”,倍增课时、拓宽内容,配备一专多能的教师,使学生天天享受净化灵魂的“美感”。

第四,大学美育需要社会、家庭与学校形成精神合力。大学早就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它既服务于外界,也依赖于外界。首先,社会有责任净化全面的人文生态。创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最优美生态,从来就是政府提升国民心灵文明程度之重任,必将有效促进学校美育。家庭更需要为学校实施美育创造必要的“微环境”。其次,家庭是学校美育的基本起点和补充。落实美育就是重新审视世界、品味生活并且创造新美。学校、社会、家庭三合一的美育精神合力,将帮助大学生学生完整感受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成长为品行美好、思想美丽、情操美妙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五,自觉更新教育理念,修炼师德师风。首先,政府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高校教师开展美育工作创造宽松优良的环境,避免速建、速评、速成等短视行为。其次,高校要结合自身学校实际,真正从教育发展的大局考虑问题,从人才培养的目标研究政策,从美育的规律出发,制定教育方案。最后,高校教师,不仅是艺术专业教师,都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提升 “美商”,让自己懂美爱美传播美,同时要有意识有计划地提升“德商”,修炼高尚的师德师风,不计较眼前得失,不心浮气躁,能够做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美育实践中保持内心的定力。

本文来源:南京日报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友情链接

校内链接

版权所有:金沙集团1862cc成色(中国)有限公司-搜狗百科 Copyright 2020 Arts College of NUAA Allright Reserved 苏ICP备 网站管理